发布时间:2016-08-18 00:00 发布单位:新华网
8月18日,工信部将正式公布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进展,介绍各地“中国制造2025”推进状况。
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梳理发现,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《中国制造2025》至今,已有上海、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山东、陕西、四川、新疆等25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地方实施政策。从政策内容来看,各地形成了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、中部产业升级、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不同发展思路。相比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“老三极”格局,制造业“新三极”格局正在加速成型。
根据工信部等权威部门工作部署,以城市(群)为载体的《中国制造2025》试点示范工作将从下半年陆续展开。目前,宁波等地的首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已经展开。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,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(群)将陆续展开试点。届时,各试点城市(群)更具针对性的试点实施方案也将随之出炉。
根据各地披露的公开信息,目前已有上海、广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吉林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甘肃、北京、天津、广西、宁夏、新疆、云南、青海、山东、重庆25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“行动纲要”或“实施意见”等《中国制造2025》地方性政策。此外,哈尔滨、南京、苏州、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“中国制造2025”实施措施。
根据《中国制造2025》总体方针,地方政策均确立了各自未来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领域的发展目标,以及产业和投资侧重。江苏出台的《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》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、网络通信设备、智能制造装备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、新型电力装备、*装备等15个产业,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,让江苏制造业在“中国制造”中走在前列,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领先、世界先进水平。
陕西、甘肃等地出台的政策除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外,还提出了具体的产业项目和投资金额。例如,《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》就要求对14个领域共100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,涉及总投资8041.79亿元;《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》提出,2016年到2018年组织实施600多个重点项目,总投资超2600亿元。
从政策具体内容来看,各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策略,即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、中部产业升级、西部优势产业突破,制造业“新三极”格局有望伴随各地新一轮产业升级而加速成型。
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,均将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高技术领域,基本覆盖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、新型电力装备、*装备等《中国制造2025》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。此外,上述省份还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、增材制造、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,以及“互联网+”相关产业。例如,浙江发布的《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》提出,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,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、增材制造装备、专用和特种制造装备、智能成套装备电子、智能可穿戴设备。
安徽、河南、山西等中部省份提出全面升级制造业,除了继续深挖能源开采设备、煤化工装备、农机装备、基础工艺设备等原有优势产业的潜能外,还提出将发展重点拓展到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制药、信息技术等产业。此外,中部省份还不约而同地提出,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,提升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占比,并逐渐淘汰高耗能、高污染产业。例如,山西发布的《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》要求,积极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,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,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和节能长效机制,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,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。
陕西、四川、重庆、广西等西部省份则根据各自产业现状,提出了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。例如,陕西的信息技术、航天航空产业具有一定优势,因此确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、智能终端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和物联网、*等产业;四川和重庆则将在轨道交通、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装备制造等领域继续发力。
此外,西部省份还根据各自地理位置,确立了一系列对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发展策略。例如,重庆、四川、广西、云南等省份均要求,将积极对接东盟国家,促进装备制造、轻工、食品等产业的海外发展;陕西、甘肃、青海则强调,将加强和丝路沿线国家,以及日本、韩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。
Copyright © 2018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版权所有 宁ICP备11000235号-3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6号